從花媽震怒,聊企業道歉

 

「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:為什麼他們問完問題,答案就跟著出現了?」一書中,闡述了保全品牌名聲的「道歉啟事」架構,說明首先要跟消費者誠摯的道歉,目前掌握的狀況、說明產生本次事件的原因、因應策略、提出防止復發策略、負起責任並提供消費者出乎意料之補償。

 

最近食安、勞安問題不斷,最近一起勞安新聞是:【瓦城「血汗」員工淚訴 花媽震怒:今日起立即勞檢!】,瓦城對此也發出道歉聲明,「超時工作深感抱歉,研擬改進方案,偽造公時若屬實,必定懲辦」。

 

站在律師的立場,在企業道歉前,律師所提供的是法律上的風險評估,評估、了解主管機管可能掌握哪些資料?企業是否有違法?是否需要負擔刑事責任?或行政責任?或民事責任?目前的證據顯示為何?主管機關接下來可能採取的步驟或動作為何?將上述的評估提供給企業,企業再去思考,應以何態度去保障其品牌形象。

 

至於企業將以何種內容回應? 或由何部門主導道歉啟事的回應,事實上各家企業可能有不同之處。

 

部分企業,當法律部門或外部律師提出法律觀點後,其餘部門將提出各種不同觀點供高層決策,一般來說,與消費者關係最密切的銷售人員、業務人員或行銷人員,較能了解相關文字會對消費者產生的影響,可以提供消費者看到該道歉啟事預期反應,並考慮修正道歉內容。

 

觀察先前的新聞,台灣人喜歡的是毫不狡辯,全盤承認的道歉,如果有所推託、或者部分承認、部分不承認的道歉,效果上似乎均不佳。甚至,不承認部分,之後遭踢爆者,將會引發眾人拒買、讓他倒的嚴重風潮。
 

但,企業如果為討好消費者,在公眾媒體承認不該承認的道歉,在法律層面,該部分的道歉,會有意味著承認違法事實的可能,升高法律風險。

 

所以,企業經營者需在:全部承認,消費者開心 VS 全部承認,公司有不必要法律風險間抉擇,確實是一門藝術。

 

當然,所有的決策都是一種取捨,企業經營者永遠會進行利益衡量,到底這樣的事件對公司品牌影響多寡呢?也就是消費者到底介不介意這件事呢?

 

如果一家企業宣稱,企業讓你有家的感覺,但,企業卻頻頻違反勞安,這家企業在面臨勞安事件時,如果未審慎處理,影響所及應該是消費者會認為家人怎麼會這樣互相欺負呢?而且該企業竟然說謊,那他的產品品質是否會說謊呢?或許可能會影響銷售額。

 

但,如果一家企業並未如此宣稱,且其主力產品為餐飲,餐飲品質甚佳,縱然頻頻發生勞安者,企業在面臨勞安事件時,或許盤算的是,消費者真的會因為勞安事件就不來享受美食嗎?企業會因此無法聘請到員工嗎?如果消費者還是會來,企業還是請得到員工的話,這樣的新聞事件,企業是否會認真因應相關新聞事件,頗讓人推敲。

 

至於,道歉後,主管機關會上門檢查與否,是否應納入道歉內容的評估範圍呢?

主管機關必須要依法行政,調查證據,釐清事實,在責任有無及範圍釐清前,縱使企業道歉,主管機關仍會上門檢查。所以,道歉的對象,在大部分的情況下,應該是設定在消費者,而不是主管機關。

最後,網路上有部落客認為:瓦城聲明為律師口吻、如後續爆料者持續爆料,將如何自圓其說云云,恐怕是誤解律師在相關事件中所扮演的腳色;道歉啟事的目標客群是消費者,而非主管機關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林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