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謝洪誌鴻醫師及醫療團隊

 

約半年前,居住在雲林的親人左右兩腳的髖關節病變,導致走路時都是一跛一跛,且疼痛萬分,經醫師診斷必須要進行髖關節置換術,簡單的說,就是要換人工關節。

 

174085039_10219702367336171_12694733653802169_n.jpg

 

查了一下網路資料,這樣的病變如果比較嚴重的話,似乎只有動手術的選項,不動手術就是拖著,然後一直到痛到不行後,再進行手術。

 

看了多位在雲林、嘉義的醫師,也都是表示要進行該手術,他們所使用的手術方式,是切開大腿外側的肌肉,從外側將人工關節置入,術後,要等候肌肉長出來,大致上需要三個月的時間,且後續要持續訓練肌肉。

 

總覺得有點不捨,親人也覺得害怕!

 

印象中有聽過微創的手術,那髖關節置換術有無類似的醫療方式呢?

 

後來查到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的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醫師,有實施「正前位的髖關節置換術」,不用切開肌肉,從大腿正前方,撥開肌肉,進行髖關節的置換。

 

觀看洪醫師的影片後

https://youtu.be/YlNNQpvVrtw 

 

發覺似乎有減少肌肉損傷、開完刀後住院時間較短、且比較不疼痛的特色。

 

但,我還是怕怕的,這種手術方式會不會是比較新穎?會不會有危險呢?

 

經過網路檢索,有幾個發現:

1.其他大型教學醫院也有這樣的手術方式。

2.美國的網頁上面,有查到美國的醫院早就已經採行這種手術方式。

3.有美國的文獻表示如果醫師已經執行超過100起的正前位髖關節手術,手術風險就會比較低。

 

台灣或許是比較新穎,但不是醫療界的新穎治療方式,親人不會是實驗品。且如果洪醫師有相當的開刀經驗,應該風險就比較低。

 

因此,決定從雲林前往台中就診。

 

原本希望左右腳都可以進行正前位髖關節的術式,但洪醫師評估後表示,其中一腳的髖關節情況比較惡化,硬要使用正前位,恐怕不是很適合。

 

所以,就變成一腳是開傳統的髖關節置換術,一腳是用正前位的手術方式。

 

其實,親人就診前,原本還是很猶豫的,還是怕手術,還是想拖。

 

但,洪醫師經驗豐富,且,解說時,十分詳細、淺顯易懂。

 

印象最深的是,洪醫師在解說時,果是我的親人,針對這樣的狀況,會建議一腳開傳統的,一腳開正前位,因為那隻腳比較嚴重,傳統的視野還是比較好,讓我們有視病猶親的感受。

所以親人願意接受手術治療,
一腳先進行傳統的髖關節手術,術後約兩個月左右,再用正前位的方式進行進行另一隻腳的髖關節置換手術。

 

因為兩隻腳都有開,親人比較兩種手術方式後,表示:

 

1.傳統的手術方式,因為傷口比較大,肌肉也有切到一部份,相較於正前位的手術方式,傳統的手術方式真的比較痛,正前位手術方式比較不痛。但,只要是手術、有傷口,當然都會痛啦。

 

2.傳統的手術方式術後,親人在洗澡時,其實很擔心碰到水,引發感染,但,正前位手術方式的傷口相對較小,所以,在洗澡時,雖然還是會擔心,但比較沒有那麼擔心。

 

3.傳統的手術方式,晚上睡覺時,兩腳要夾住一顆枕頭,睡眠品質,也比較不好,但正前位手術方式不用夾枕頭,睡眠品質比較好。

 

4.傳統的住院時間大概比正前位的手術方式多兩天。然後開刀後,傳統手術方式的腳是沒有力氣踏地的,正前位的手術方式,在術後隔天,腳已經可以踏地(但因為人工髖關節還未穩定,不能真的就開始走,還是要休養三個月,醫師也會再三囑咐)

 

5.由於正前位比較沒有傷到肌肉,所以術後,在活動上,比較輕鬆,且生活上比較快可以自理。

 

親人兩隻腳都進行了髖關節置換手術,110.04.16是從第一隻腳進行手術後算起剛滿五個月,洪醫師表示,親人已經可以開車。然後,我也看著親人正常開車,載送我到高鐵站。

 

看著親人開心開車的樣子,心中很感謝洪醫師及洪醫師的醫療團隊,所以,寫了這一篇文,敬表感謝之意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林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